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建设 > 法院文化

【不忘初心•永跟党走】追今抚昔看家乡巨变

时间: 2016-06-15 16:34 点击量: 1835

  5月18日至21日,按照“两学一做”关于“不忘初心·永跟党走”活动的要求,我们六个同村党员相约回到了故乡。我们六人出生在不同的年代,一个“五零后”、四个“六零后”、一个“七零后”。回村后,我们同村支两委进行了座谈交流,看望了有四十多年党龄的老支书,重回了曾经就读的小学,走访了村产业大户,慰问了贫困户,参加了农活。整个行程中,我们都在追忆以前的艰苦岁月,回顾家乡的发展历程,感悟时代的巨大变迁。

  五零后:那是一段吃不饱的岁月

  老苏是一个祖籍在荆州,出生于恩施,下乡到我们村的老党员。因无法回到祖籍地和出生地参加活动,他联系我们说我们村就是他的第二故家乡,因此回到我们村参加活动。1974年8月,响应党的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7岁的他到我们村当知青,而我刚出生六个月。他说那段岁月让他刻骨铭心,那时他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可是缺衣少粮,吃不饱。是乡亲们在自已也没有吃的境况下,给他帮衬南瓜作为主粮挺过了最难熬的日子,年底分口粮时,给他分了一百斤洋芋。说到这里,我看到他喉咙在哽咽,眼眶正湿润。他在感谢我的父老乡亲帮助了他的同时也在痛苦着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我也读懂了为什么他要回到这里参加党组织开展的“不忘初心·永跟党走”主题活动,或许只有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更有发言权,也更有体会来谈这个主题。

  六零后:那是一段勉能强填饱肚子的岁月

  四个出生于六零后的党员,他们经历了文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包产到户等重大变迁。他们记事最多的是那个年代,勉强能吃饱、勉强能穿暖、有书读,通过刻苦学习,艰苦奋斗,用知识改变命运。因此他们四个是我们村跳出“农门”,跨入“公门”的标榜,也是我父母在儿时教育我的鲜活题材。

  七零后:那是一段仅能吃饱穿暖的岁月

  我出生于七十年代,从记事起,我就记得能吃饱,但除了苞谷面糊、洋芋和少许的大米外,几乎没有什么好的东西吃,更谈不上鸡鸭鱼肉,遑论牛奶面包,奢望山珍海味。穿的也是哥姐顺下来带补丁的衣服。当我有认知时,就知道父老乡亲每天都在耕耘,每年都很辛苦,可是贫穷落后的状况并没有多大变化,村里一直都是破瓦房,烂泥路。

  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并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因此我从一个动物意义上的人,能够满足生存下来的生理需要的视角体会着我的家乡在社会主义建设前三十年的艰苦岁月。这也是鄢一龙等五个七零后作家写的《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员与中国社会主义》一书中所划分的我国发展历程的第一个三十年(1949至1979)。那时乡亲们仅仅为活着而生活。进入第二个三十年(1980至2010),我们一行六人共同感悟,家乡在这个阶段经过最初的悄然、缓慢变化后,到1990年就开始了日新月异的巨变,家家户户建起了小洋房,水泥路通村通组通院坝,有线电视甚至光纤进村……,乡亲们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过日子,满足低层次的需求,而是在追求更体面更有尊严更有价值的生活,他们在享受着生活。而今,家乡正在进入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第三个三十年,村里已建成了全市最好的村支委办公室及群众活动中心,发展了600亩葡萄、700亩油牡丹产业种植,建成了数千平方的老年公寓。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

  此前,作为党员,我参加过多次不同形式的党内教育活动,但这次“不忘初心·永跟党走”活动让我体会更多,感悟更深,受教育更大,它改变了待在办公室读文章、盯着书本写笔记、闭门沉思发感想的死板和枯燥,以更接地气的方式、更加务实的平台,让我人性受到了洗礼,党性得到了锤炼,信念更加坚定。

  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我的家乡正在经历着巨变,追今抚昔。当我们在抱怨工作辛苦、责任重、压力大的时候,多想想那个艰苦的岁月,或许会更加平静;当我们一边在享受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时,一过又在愤懑收入差距、腐败、教育、环境等这样那样的问题时候,多想想一路走来的历程,或许会更趋理性;当我们在遇困难、涉险滩、啃硬骨头时,多想想那么艰难的日子都挺过了,还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可以让我们畏却?或许更有迎难而上的的勇气;当我们面临唱衰中国、经济下行、发展转型等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想到党中央正带领全党全国披荆斩棘,奋勇前行的时候,或许更有众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共创未来的信心。

    (利川市法院 谢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