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正如曾国藩老先生所说,时间既往,不可再握。时间飞逝,转眼间在鹤峰县人民法院的实习已过了大半。昨日满怀的忐忑与激动仍然历历在目。
并非第一次做实习这样的实践活动,但现在与以往,又有些许不同。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大三的学子,在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想所思,实与大一时青涩懵懂的自己有着极大差别。现在更多的,是会在行动、实践中主动将自己所学与所见进行结合、思考。将在实践过程中的所获投射进自己现阶段拥有的知识储备内。理论与实践--二者的碰撞之中,让我对自身所学的专业,又增添了更多的认知与感悟。
这次的实践点,从立案庭出发。说到立案庭,大多数人只会觉得在这里的工作分量不大、时间宽松,相对法院其他业务庭是最轻松的一个。但我认为并非如此。许多前来立案起诉的人,第一手经办就是立案庭,在对当事人提交的诉状进行基本审查、通过这第一手的办理之后,当事人的诉讼程序才能继续往下走;其次,还需要对大部分前来立案起诉的当事人提供咨询帮助。大多数当事人的诉状是不完整或存在问题的,这时候则需要立案庭的工作人员准确地找出其不恰当的点并指引其如何书写,最大化地保证当事人的权益。在我看来,在这里并非是一件简单而轻松的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仅仅需要丰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实践积累经验,与自身的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才能做出最满意的成绩。时刻丰富、补充自我储备以迎接更大的挑战。
除了自己在立案庭切身的感受外,每天走进法院楼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展示法院办理及结案情况的电子显示屏,以统计、排名、公布的方式,督促每一个法官在最短的时间内审结案件、不断督促法官提高审判效率。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即--基层法院切实在为提高案件办理效率采取相应的措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的法治建设正在逐步迈向新的阶段。
最后,是我在鹤峰县人民法院实习后,对现基层人民法院的一些认识及思考。
现阶段,中国的法律问题仍然集中在普罗大众之中,处理问题最多的集中在各地基层法院。而在各地的基层法院,接触更多的则是农村人口带来的问题。因而,中国的法律所服务的对象绝大多数在农村,绝大多数为非城市化人群。由于经济、文化、地域、风俗等因素的限制,我国现阶段的法律在很大程度上适用的对象都是极为有限的,问题最集中的地方往往多被忽视,最需要被解决的主体(群体)往往被遗忘。在农村,这样的带有乡土熟人、邻里道德,具有边缘化的社会就是这样,多被忽视。因而在基层法院运行的过程中,除了解决他们所带来的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还需要进行基层法治社会的建设及担负法律教育普及的重任。
在中国社会,无论从法官的人数抑或案件集中数量来看,基层法院无疑是中国司法中最重要的模块。法律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错综复杂,往往更为直接、具体地反映在基层法院之中。实践出真知,只有真正深入其中,切身体验,才能真正对法律本身与社会现实间的差距与连接有所感知。
始于庄穆,从一开始对法律庄严的敬畏;陷于广袤,到不断学习、感知后沉醉于其深不可测、内涵丰富。我想“法学”,值得一生的探索及挖掘。感谢这次为我提供的实习机会,让我对“法”有了更饱满、全面的认知。
(鹤峰法院 韩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