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8日,安徽省滁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滁法之光”微信平台详细报道了一起涉及22人故意杀人、赌博、故意伤害案的庭审情况,三天内阅读人数高达9571人,点赞人数近200人,司法宣传的范围及影响力显著扩大。近年来,该院将信息化建设视为法院工作提质增效的助推器,通过内在适用保公正,外在运行促透明,外延协作提效果,实行信息化服务的“高级定制”,为审判“提速升级”。
“尽在指尖”:办案法官的巧助手
滁州中院民二庭法官陶继航目前手上有34件未结案件,其中有21件是一审案件,这在以前看来,根本不可能一下子安排这么多案件。“现在比以前方便多了,登录系统就可以轻松查阅案件的所有信息,为我们办案人员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陶继航表示。
2012年,滁州中院在全省率先安装使用裁判文书智能纠错排版、量刑规范化以及法官办案辅助系统,并适时对审判流程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改版,确保方便好用。“以信息化手段服务院党组决策,不仅能有效增强党组对全局工作的把握,更能发挥出强大的统筹协调作用。”该院分管信息工作的副院长高平说。
针对当前裁判文书必须全部上网的实际要求,该院率先在新版审判管理软件中内嵌裁判文书屏蔽隐名系统,办案法官可以轻松实现裁判文书自动引入模板、编辑、纠错、排版、自动隐名屏蔽、审批、导出等功能,极大地简化了文书上网操作流程步骤,节约了法官的办案时间和精力。
目前,全市法院共建成了81个科技法庭,并将高清科技法庭和高清远程提讯系统融合对接、互联互通,实现了上下级法院远程提讯和远程开庭,大大节约了司法成本,提高了办案效率。“现在合议庭每位成员面前都有显示屏,当发现书记员有记录不准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随时提醒。”该院民二庭审判员葛敬荣深刻感受到科技法庭的好处,“有一次书记员将转让写成了转包,被我及时发现。”
集控中心是该院按需打造的一个大型信息化操作平台,由执行指挥中心和审判管理中心合并建成。通过LED高清液晶拼接屏,既能实现远程执行指挥调度、召开执行工作视频会议、实时调取庭审现场、网络监控等功能,又能集中调阅法院审判管理、执行公开、信访接待、公文处理、司法行政、人事、绩效等各类信息数据,为院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信息中心的小张是集控中心的“总调度员”,对这份工作,他感到非常自豪。“以往要各个部门跑才能了解的情况,如今尽在指尖,这种感觉真的太棒了!”
“信息网络”:
执行工作的好帮手
受经济下行的影响,法院执行案件猛增,今年该院一季度的执行案件受案数同比增长了82%。滁州中院执行局法官李伟很少在院里露面,用他的话说:“如果我不在办公室,那就是在去执行的路上,或是在执行回来的路上。”
“执行人员出差比例达到60%以上。”该院执行局副局长余明峰介绍说,“假如没有点对点执行查控系统的帮助,即便全员出动也不可能完成任务。”
在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联网对接查询单位的基础上,该院积极主动与各地方协执单位沟通洽谈,并自行与中信、兴业等5家银行,以及国土、计生委等5家行政单位实现联网对接查询,实现了与21家金融机构、行政机关之间的信息互通,可及时查询被执行人的相关信息。“今年一季度,我们就通过点对点查询系统进行了近30万次的查询,涉及被执行人12530名、金额94亿元。”李伟说道。
今年春节前后,无论是在闹市街头的大型电子广告屏上,还是在公交车内的车载电视上,人们都能经常看见该市法院提供的失信被执行人的相关信息。市民吴先生对法院的这项举措赞不绝口:“诚实守信是法治社会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对这些'老赖',就是要通过这种手段和做法,不断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守法的良好环境。”许多市民对此都给予了积极评价。
前不久,凤阳县人民法院执行法官接到了3名失信被执行人打来的电话,主动要求尽快履行给付义务。原因是这三名“老赖”在外无法乘坐飞机和高铁回家,迫于压力,三人遂做出了上述选择。
据统计,全市法院自2013年10月开始实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以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银行显示屏等多种载体,共向社会公开“老赖”名单1028人(法人),并同时录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数据库,先后有76名失信被执行人因受到信用惩戒而主动履行完毕,这些都在该市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受到了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教育平台”:
人才培养的好老师
“我们要保证所有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均物有所值,甚至是物超所值。比如我们在全省共建一套视频会议系统的基础上,又建设了一套高清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这套系统开展系统化的教育培训,一年内便完成了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在三年内对辖区基层法官全部轮训一遍的教育培训目标。”滁州中院院长陈严法对信息化工作提出的要求是通过短期不懈努力,在中部欠发达地区实现审判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弯道超车,做到超前建设、物尽其用。
“法官大讲堂”是面向全市法院的一个常态化培训平台,采用“法官教法官”的形式,只要有能力、有勇气,所有法官均可一试身手。在今年3月27日的“法官大讲堂”上,滁州中院刑一庭法官姜维安第三次站上这个讲台,主讲了他的专业特长《关于办理合同诈骗等犯罪案件实务问题研讨》。除了现场听课的该院全体干警外,他讲课的全过程还同步以视频的方式传送到了八个县(市、区)的法院分会场。两年来,全市法院共举办了21期“法官大讲堂”,先后有42名优秀法官上台授课,参训干警达16000多人次。
“春秋两训”平台则是以“专家教法官”为主,通过提前征集干警需求,再从该院设立的审判专家库中进行专业匹配,邀请相关的权威专家,利用春节过后和国庆节前后两个时间节点,通过视频系统集中授课。目前,先后已有最高人民法院、安徽高院、上海社科院、东南大学等法院和多所知名院校的15名法学专家,对法学理论、法律热点问题进行了解读。
今年春训最受欢迎的一节课,当属心理学专家柯茂林的辅导讲座。“平时办案压力那么大,我们特别需要接受这种专业的心理辅导。”这是一线法官们的共同心声。
“信息公开”:
司法公信的监督员
2014年,滁州中院投入500万余元,实现全市法院88个数字法庭全覆盖,实现庭审录音录像同步采集与储存、庭审过程直播等功能,为法官的庭审活动提供最佳的信息支持,同时能够让各方当事人和旁听群众“听得清楚、看得明白”。同时对接高清远程提讯系统,实现两级法院远程提讯和开庭,审判委员会成员定期集体远程观摩法庭案件审理,及时指导反馈。对于一些大案要案,通过户外电子屏幕进行庭审直播,真正做到了庭审阳光化。“这使法院内部的监督管理由传统的'听案'变为直接的'看案',不仅提高了法官法庭驾驭能力和案件审理水平,也可以让案件庭审在监督中确保公平、公正。”该院审委会专职委员张广斌说道。
为积极回应当事人和社会民众对司法信息与服务的迫切需求,该院强化了面向社会的司法信息化平台,全面推进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审务等各方面的司法公开。在互联网站上建立“审判流程信息公开”专栏,向社会公开机构信息、审判人员、诉讼指南、审判指导文件等七大项目审判信息。庭审公开方面,开展“庭审亲历”视频直播活动,邀请本地媒体对一些重大案件直播庭审全过程,同时在官方微博、微信平台上进行同步报道。
近年来,滁州市两级法院司法效果伴随着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大提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3月份,全市两级法院共上网文书330020篇。2012年至2014年,全市两级法院的一审服判息诉率与裁判自动履行率,分别从89.25%和49.09%上升至91.32%和64.71%;案件的实际执行率从2012年的72.43%上升至2014年的94.26%,执行标的到位率从2012年的55.05%上升至91.32%,案件裁判的司法效果呈现良好态势,司法公信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高级定制”:
司法为民的服务员
实行信息化服务的“高级定制”,为审判“提速升级”的最终目的是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滁州中院近年来推出多项举措,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审判工作的深度融合,不断拓宽司法为民服务的空间和领域。
开通诉讼服务网和12368诉讼服务热线,形成“信、访、网、电”立体化的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体系,是以信息化服务群众诉讼的重要渠道。
“法院的诉讼服务大厅功能被直接'复制'到互联网上,非常方便。”市民张斌坐在家中便将执行立案申请传到了法院,并在三个工作日内就收到了审查意见。
而该院的12368诉讼服务热线开通仅一个月的时间,两部分机就已经接到了300多个电话。
王大勇从部队转业回家,接收单位却未履行接收手续。无奈之下,他打通12368诉讼服务热线,咨询如何维权。“由于不属于法院职责范畴,我们便建议他与部队和地方的转业办沟通,并表示如有需要,法院也可以出面协调。”该院立案一庭的“接线员”沙朋对这通电话印象深刻,“有时候也许只是一句话的答复或建议,便能够解决来电人的困惑,这也正是司法信息化为群众带来的便利之一。”
而“双微一网”更是成为该院常态化的便民平台及服务窗口。从2010年开通滁州中院互联网站,到2012年开通新浪官方微博,再到2013年正式开通“滁法之光”微信订阅平台,“双微一网”各有侧重,均已成为保障群众对法院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