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建设 > 法院文化

写在清明节

时间: 2017-04-10 09:24 点击量: 722

  工作之后,清明节于我最大的意义似乎就在于多了一天假期,虽然较之周末只多了一天,却总能让人窃喜,满心期待着这个假期的到来,老早就开始琢磨着各种出游计划,然而,随着假期的临近,那颗往外雀跃的心却定格了,只想回家。

  工作的地方就在家乡的邻县,看起来并不远,但是交通不便,需要转两三次车花四五个小时后才能到家,所以基本上我都是在有五六天小长假的时候才回去,一年回去三次左右,这种回家频率从我开始上高中以来延续到现在,算起来居然十年有余了,自忖我是一个早熟、独立、不恋家的人,但我是个货真价实的吃货啊,清楚地知道在我家乡的这个季节里,正是房前屋后都披上了一层浅浅的嫩绿的时候,里面躲着含羞的野香菇、娇滴滴的红香椿、凶狠狠的刺芽儿,还有正青春的清明菜,这些东西无不在我脑海里呈现出最美的盘中餐盈来绕去,那些所谓的外地风土美食在它们面前可就弱爆了,就像“美则美矣,却毫无生命力”。

  回家的路,就是一场浩瀚的回忆,过去发生的一切都会在这个过程逐一闪现回放。对于一个返乡的人,歪坐在车上,身体沉在舒服放松的状态里,一旦进入到熟悉的家乡区域,无论是双眼默然地看着窗外还是微闭,都不可能什么都不想或者真正睡着,从那一刻开始,脑海被过往的画面完全占据。看到车窗外路旁一颗颗粗壮的杉树,会想起曾经站在比肩接踵的公汽里,路面颠簸到极致也不用担心摔倒而只会撞到人肉的情况下,越过旁边有座位的人的幸福头顶,努力记下一路上经过了多少颗树时的自己,记得曾经一眼不眨一口气默数了一千三百多颗的最高纪录,如此专注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让人忘了拥挤、嘈杂、难受的境地。想到此,不禁让人嘴角上扬,原来自己可以喜欢上自己。

  家里的一切东西都能让我心生欢喜。奶奶虽然七十多岁了,却长期一个人在家,可她依然健朗,跟我小时候记忆里的模样没有丝毫改变,家里被她打理得干净整洁,屋后面的各种蔬菜青翠欲滴,有菜苔、香香菜、鸡冠菜、芫荽、、、、、、好几种青菜都是自留的老品种,在外面超市里都无缘一见,其独特的味道成为回家的诱惑之一,站在菜地前,我恍然发现绿色就是最美的颜色;奶奶养了五六只母鸡,咯咯地争先抢食,旁边满满的一篮子鸡蛋;猪的鼾声均匀细长,肯定吃的非常满足;还有家里猫咪的皮毛也光亮的许多,过年时在炉子旁边烤糊了的毛都换成了新的了、、、、、、这些对于我来说就是家的美好与温柔,只有回到这里,才真切地感觉奶奶没有老去,我没有长大,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变化。原来,吃只不过是回家最原始的动力。

  下午去给外婆挂青,走路来回要两个多小时,奶奶居然要跟我们一起去,她说亲家母走了六七年了还没到她墓地去看望过,无疑她还想跟我们待的时间多点,村里人都说我奶奶有晚福,其实我们都清楚她一个人在家里的孤苦,特别期盼我们放假回家。

  在家的时间也就一天半,期间分别去了外婆、祖公祖婆、爷爷、二奶奶的坟茔,都给他们坟头上插了一缕用白布做成的花絮,烧了纸钱,香火升腾、火屑飞舞,湿哒哒的空气里有微凉的风,让我感觉到了一股熟悉的气息,我愿意相信那一刻一定有什么悄然降临,或者打开了一扇玄门,唯有纸钱和香火能随意穿越,互通音讯。只有站在他们的墓前,长期沉寂了的关于他们记忆才被唤醒,所有曾经存在而又逝去的美好都回来了,没有悲伤,让我感觉他们从未离去。我越来越相信,一切都不是偶然,也许在更为深远的层面上,我们一直并将永远关联。

  今年的天气转暖得晚,之前对香菇、香椿的美好想象还是早了点,才刚刚开始发芽,只冒出了一两厘米的头,可爱得紧,不能吃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能看到它们就好。

  (宣恩法院 罗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