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扫黑除恶

最高法展示司法改革十大变化

来源: 法制日报 时间: 2016-03-01 14:45 点击量: 843

  2013年至2015年,各级法院通过审判监督程序纠正重大刑事冤假错案23起;截至去年年底,全国212个试点基层法院适用速裁程序审结刑事案件3.1万余件,当庭宣判率95.9%,被告人上诉率仅为2.13%……

  今天,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介绍了2013年以来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情况,通过十个方面展现司法改革给人民群众和法院工作带来的新变化。

  人均办案量办案质效双升

  据了解,目前,中央统一部署的四项重大改革,即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已分三个批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试点。到2015年年底,全国共有417个法院纳入改革试点,其中,吉林、上海、湖北、海南已在全省(市)范围内推开。

  李少平介绍说,针对社会普遍诟病的审者不判、判者不审、权责不清等突出问题,最高法于2015年9月发布《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指导试点法院改革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司法责任制,推动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奠定司法公正的制度基石。

  试点法院法官普遍感到,与过去案件层层审批的权力运行模式相比,肩上责任更重,工作热情更高,职业尊荣感更强。同时,案件审理周期缩短,人均办案量明显提升,当庭裁判率提高,审限内结案率、服判息诉率等反映司法公正的主要审判质效指标明显提升。上海全市法院法官人均结案数达187件,同比上升20.13%。

  在推行法官员额制改革方面,人民法院敢于“动自己的奶酪”,无论领导干部,还是普通法官,不管职务高低和资历深浅,所有人在遴选标准和入额条件上均一视同仁。李少平说,要当法官就得办案,院庭长入额后也必须在一线办案,从在办公桌前批案子,变为在法庭上审案子。

  实行法官员额制后,试点法院一线办案力量普遍提升。吉林试点法院一线办案人员增加7.5%。湖北试点法院入额法官中,具有5年以上办案经历的达90%以上,硕士以上学历法官较过去提高7%。

  依法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2015年,各级法院共依法宣告1039名被告人无罪。2013年至2015年,最高法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监督指导各级法院通过审判监督程序,纠正重大刑事冤假错案23起。

  李少平说:“人权在各个领域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期望。人民法院坚持罪刑法定、疑罪从无。最高法积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推进庭审实质化,防止庭审走过场。”

  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举措是,最高法会同公安部出台规定,明确从2015年2月开始,刑事被告人或上诉人出庭受审,不再穿着监管机构的识别服。此举彰显了无罪推定的理念,体现了现代司法文明。

  切实保障律师执业权利,也是依法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体现。去年年底,最高法印发关于依法保障律师诉讼权利的文件,依法保障律师知情权、阅卷权、辩论辩护权等执业权利。

  李少平介绍说,最高法还制定了办理死刑复核案件听取律师意见的办法,进一步保障律师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的执业权利。

  为方便律师诉讼,最高法、最高法两个巡回法庭以及地方各级法院普遍建立律师工作室,开通律师服务平台,确保网上立案、网上阅卷、联系法官等功能畅通实现。截至去年年底,最高法律师服务平台已经收集律师事务所信息21707家,录入律师信息81476条。

  此外,人民法院积极提供司法救助,2015年,中央和地方安排救助资金总额为29.49亿元,41823个司法救助案件中的当事人及其家庭得到救助。

  群众打官司不需要托关系

  李少平坦言,人民群众到法院打官司时,最担心对方能找到领导干部或内部人员打招呼、批条子,造成法律面前不平等。

  为防范内外部干预过问案件,2015年,最高法认真落实中央“两个规定”要求,出台专门文件,对法院外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人民法院均将全面、如实、及时地予以记录,并对责任人员进行通报。目前,最高法已分两次对机关内部人员违反审判纪律、廉政纪律、充当诉讼掮客的案件予以处理和通报。

  据了解,许多法官反映,“两个规定”实施以来,打招呼、批条子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

  实践中,除了担心打招呼、批条子,人民群众还担心出现诉讼“主客场”问题,害怕地方保护主义影响司法公正。

  为此,经中央批准,最高法在深圳、沈阳设立第一、第二巡回法庭,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作为跨行政区划法院试点也先后设立。截至去年年底,北京四中院共收案1893件,结案1799件;上海三中院共收案1370件,结案1162件。

  以公开促公正,始终是司法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

  李少平介绍说,2015年以来,人民法院深入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通过公开审判信息,有效遏制了当事人到处托关系打听案件进展的现象。

  截至去年年底,全国所有省份基本建成辖区统一的审判流程信息公开平台,最高法新收10883个案件的审判流程信息全部向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公开;中国裁判文书网全面升级改版,公布1448万份裁判文书。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李少平说,人民群众最烦心的就是打官司难,特别是立案难问题。人民群众最失望的是生效裁判得不到有效执行,判决书成了“一纸空文”。

  为解决立案难问题,人民法院从2015年5月1日起实行立案登记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去年5月到12月,全国法院共登记立案994.4万件,同比增长29.54%,当场登记立案率达到95%。人民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行政诉讼立案难问题得到切实解决,行政案件同比增长66.51%。

  此外,人民法院积极拓展诉讼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全国98.9%的法院建立了诉讼服务大厅,2189家法院开通诉讼服务网,781家法院开通诉讼服务手机APP,1734家法院开通12368诉讼服务热线;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引导群众选择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

  为打击“老赖”,人民法院出重拳,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惩戒。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308万名被执行人被纳入“黑名单”,累计拦截357.7万人次购买飞机票、59.88万人次购买列车软卧、高铁和动车一等座以上车票。

  为回应人民群众更多地参与司法的期望和热情,去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授权,最高法会同司法部在北京等10个省(区、市)50个法院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截至目前,50个试点法院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陆续完成,新增选人民陪审员7800余人,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数量达3.5万余件,其中参加5人以上大合议庭审理案件近百件。

  李少平说:“郭美美开设赌场案等一些社会广泛关注、影响较大的案件中,人民陪审员参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