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建设 > 法院文化

情人节遇上元宵夜

来源: 建始县法院 时间: 2014-02-14 08:59 点击量: 659

  2014年2月14日,是西方传统的“情人节”,又恰逢中国传统的“元宵节”。据说,这两个节日要在下一次“邂逅”,还得等到2033年。这不免勾起了我难得的好奇,便想一探究竟。

  由于不太了解西方文化和风情,我翻开了手头的《现代汉词典》(第5版),里面竟然没有收录“情人节”这个词条。我转而求助几乎无所不能的“百度”,一搜,果然寻到了答案:“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泰伦节”,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一个关于爱情、浪漫、鲜花及巧克力、贺卡的节日,男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以示爱意或友好。这与我之前设想的情形倒也相去不远。

  关于“情人节”的由来或起源,也有多个版本,下面的说法应该算认可度较高的。话说公元3世纪,古罗马帝国出现全面危机,经济凋敝,统治层腐朽,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纷纷反抗,而贵族们为了维护其统治,残暴镇压民众和基督教徒。当时有个教徒瓦伦丁,被捕入狱。在狱中,瓦伦丁以坦诚之心打动了典狱长的女儿,赢得其芳心,他们互相爱慕,彼此牵挂。惹得高层震怒,下令要将瓦伦丁处死,在临刑前,他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长长的遗书,表明自己无罪,更表明他光明磊落的心迹和对对方深深的眷恋之情。公元270年2月14日,他被处死。后来,基督教徒为纪念瓦伦丁为正义和纯洁的爱情而牺牲自己,便将其行刑日定为“圣瓦伦丁节”,后人又改成“情人节”,并逐渐演化为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备受青年男女追捧。

  至于中国的“元宵节”,则始于公元前200多年的西汉时期,历史就更为久远了。在中国古代,“元宵节”其实是一个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节日。我们不妨看看古代诗人们是如何描绘元宵之夜的。

  且看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花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他以十分平实直白的语言,娓娓道出了去年与情人相见时的甜蜜和浪漫,轻轻诉说着今日未见到情人的忧思和痛苦。

  巧合的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也写过类似的题材,叫做《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的上阕写元宵之夜的盛况,场面宏大,色彩斑斓,流光溢彩,人头攒动,龙灯飞舞,恣意狂欢,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下阕开篇仍写元宵之欢,用的却是特写方式,由整个场面到一群人—一众观灯赏月的娇媚女子,最后才将镜头对准词中的一号女主角:“那人”,即诗人苦苦寻觅的意中人,全词也在高潮处戛然而止。辛弃疾的词风虽以豪放著称,但这首词却让“婉约派”们折腰叹服:经过等待、寻找、焦灼、失望之后,再突然发现自己的意中人原来就在身后,那种从天而降的惊喜,给人留下无比宽阔的想象空间,展现出无限美妙的艺术魅力。

  生活在当今网络时代的人们,或许根本不能想象,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封建社会里,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平常都是“三步不出闺门”的,只有到了元宵夜,才可以结伴出来夜游观灯,甚至和男友(意中人)幽会谈情。前面两首词中所写的,正是这样的情形。由此不难看出,“元宵节”除了灯会等诸多活动外,还兼具“会情人”的功能,实为中国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捎带说一句,如果从“元宵节”的缘起、演化、形式尤其是丰富的文化内涵来看,比“七夕”更适合作为中国人的“情人节”。

  我不媚外,也不排外,喜欢古典,也爱流行。中西方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无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向往自由、渴望真爱却不分国度、不限地域、不论人种。在“情人节”遇上元宵夜时,我愿天下的有情人都携手并肩,伴爱而行,观灯赏月,献花送礼,共度良宵。

,湖北省建始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