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于晚饭后出去漫步,以此舒展伏案带来的颈脖和筋骨酸麻,消解一天工作后的疲惫,顺带欣赏河边琉璃的夜色,感知小镇日新月异的变化。
宽阔的大道边,高大挺拔的行道树与路灯比肩而立,相映增辉。晚风徐来,微带寒意。偶有几片树叶轻轻飘落,在朦胧的夜色下,略呈暗红,在浅吟的风声里,稍显悲壮。它们似乎在低语:又一个秋天到了。
我不由地想起了“叶落归根”这个成语。大众对它的理解,应该没有歧义。其本意是,“树叶从树根部生发,凋落后最终还是回到树根”;借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现在多用来代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故乡”,并赋予其怀旧、恋亲、思乡乃至爱国之类的全新涵义。
我从未远离过故土,更未到“叶落”之时,因而对此有着不同的领悟。我由衷地相信,叶之回归于根,是叶对孕育它生命的根须自发地回馈,是叶对滋养它成长的土壤自觉地报偿。叶归根后,甘愿以身相报,变成养料来滋润母体,化为泥土来肥沃大地。叶不因身轻力微而悲,以奉献体现价值,用牺牲换取重生,春发秋落,循环往复,一切都在默默中进行,显得那么平和而悠然。
由此,我不禁联想到身边的同事们—一群长期坚守在审执一线、植根于民众之中的普通法官。
当下,各类纷繁复杂的纠纷,如潮水般源源涌向法院。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面对社会公众不断攀升的热切期盼,面对上级领导愈发严格的工作要求,法官作为“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重要主体,他们所承载的种种压力不言自明。且不说少数纠缠不清的当事人,也不论个别死缠烂打的信访者,仅是手头那些似乎永远也办不完的案件、永远也写不完的判决、永远也送不完的文书,就难免让人有身心俱疲之感。当然,这只是法官生涯中的屑小插曲。
我所接触的大多数法官,都乐于清贫、甘于奉献、安于平实。在调处纠纷时,法官往往会煞费苦心,耗费数小时以至更多的时间,来开导、劝解、理喻当事人,直到解开双方的心结;在巡回审理中,法官就扛起国徽,来到农家,与乡亲们拉家常、话农耕、说喜忧,引导他们敞开心扉,直到根除矛盾;法官有时还要走进田间,坦然地挽起袖子和裤腿,与村民们边干活边聊天,彻底消除与他们之间身份和心理上的距离。在这样的场合里,如果不是法官身上的法徽格外醒目,你可能难以区分出法官与乡民。类似的场景或镜头,在基层法院的审执过程中,不时会有精彩的展现。
“定纷争促和谐心系桑梓”、“讲公平求正义情牵黎民”。或许,这幅悬挂在我院大厅外颇具古风的楹联,能更准确地表达法官们的心声。
树叶虽轻小,却翠绿了春光,葱茏了夏景,厚重了秋色,舒缓了冬寒;法官虽平凡,却呵护着平安,守护着祥和,推动着和谐,捍卫着正义。
法官之于民,如叶之于根;根深叶自茂,叶红根愈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