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建设 > 法院文化

高考三十二年前

来源: 建始县人民法院 时间: 2013-06-07 11:07 点击量: 1594

   

6月7日,又是一年高考时,不由地想起我1981年参加高考时的一些情形。因为距今正好32年过去了,便信手将毛泽东《七律.到韶山》里那句“故园三十二年前”,“拿来”作为标题,意在增添几分怀旧感。

1981年7月7日上午9时许,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走进神圣的高考考场。那时候,由于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才刚刚几年,社会各界、学校、老师们、家长们和我们考生自身,远不及现今如此这般重视高考,因而考试氛围相对要轻松许多。考场就设在我就读的县一中,这不仅完全省却了奔波之劳、住店之烦,而且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开考那天,校园外,依然是车水马龙、商贾云集,依然是一派忙碌景象,基本看不到接送考生的家长;校园里,教室前用石灰粉画成的“警戒线”和几名巡行的警察,显得格外扎眼,让我们平添了几分紧张。顺带说一句,我们那时进考场前不需要进行安检,当然就不会有诸如吉林“史上最严安检”女生连文胸都不能穿这类的故事发生了。只是,考试时间为每年7月7日至9日,正值酷暑难当的时节,加上考场较为陈旧,条件十分简陋,这对考生倒是个不大不小的考验,也偶有考生因过度紧张或炎热而“晕场”,传递出些许高考的气息。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考数学时的那种被“折磨感”。我自幼“重”文轻“理”:喜欢小说等文学作品,对数字一类的东西反应迟钝。我在整个高中时期,数学从未考及格过,如果偶而能考到50分左右,就会像“范进中举”一样开心。高考考数学那天,当我摊开试卷后,看着那一串串数字、公式和一个个几何图形,脑中几乎是一片空白,觉得它们好像在对我挤眉弄眼,嘲笑我“数学差”。我极力让自己静下心来,开始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苦苦寻觅,也仅仅只有似曾相识、似是而非之感。焦躁、急切、窘迫、自责等多种感觉和情绪混杂在一起,使我茫然无措、如坐针毡,不会答题又不甘心放弃,不一会儿,便扎扎实实地体验了一回“汗流浃背”。我凭“感觉”一边答题,一边不时地看那块专门为考试而从亲戚处借来的手表,总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在饱受煎熬之后,我逃也似地离开了考场。

数学考得很糗,原本是我数学水平的真实反映。考完后,我反而释然了,心想,最坏的结果无非是回家和父母一起种地呗。那时,考试科目不是“3+x”,文科为语、数、英(满分50)、政、史、地,理科为语、数、英、理、化、生。我以平常的心态,像做作业那样完成了后面几科的试卷后,卷起铺盖回到家乡。

在当时,考生不能像现在这样快捷而多途径地查询自己的成绩,在经过漫长的等待后,我有幸成为那个时代万千“宠儿”中的一员,被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录取,也成为全村第一个高考受益者。

转眼间,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也已年过半百。恢复高考制度三十多年来,尽管仍处在不断的改革和探索中,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声音有肯定、有赞同、有质疑、有非议、有病垢、有指责等等,但高考无疑为数千万如我这样的贫民子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我觉得,人生处处是考场,高考只是其中之一。高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真正决定命运的,是你在人生这个大考场上的表现。因为,什么样的素质、能力和知识储备,什么样的精神、态度和价值取向,决定着你会交出什么样的人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