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建设 > 法院文化

【法边馀墨】司法之“霾”

来源: 长江日报 时间: 2013-12-18 14:01 点击量: 632

        岁末年终,雾霾中的江城风波再起。从匿名曝光到网络刷屏,仅仅两天时间,一名曾在业内颇有口碑的高级法官瞬即被千夫所指,所在法院也因此再度身处舆论十面“霾”伏,不得不在纷涌而上的口诛笔伐中袖手噤声。

       四个月前,上海滩法官事件乍起时,我的一个朋友、某基层法院副院长@八品法曹曾在报上撰文怒斥,“法官之所以聚麋污秽,不是由于制度上存在着对这种肮脏的激励(事实上,严厉的惩戒恰好说明我们的制度在惩恶方面还是有效的),而是在于涉事法官缺乏耻感。恬不知耻,又如何得勇呢?”他甚至不惜以可能激怒同行的方式疾呼要“用群众眼睛重建法官耻感”。

       在令人窒息的集体缄默中,我能理解@八品法曹真诚的愤怒,大凡在体制内呆久了,愤怒已经成为一种稀缺品。但是愤怒无济于事,且仅有愤怒是不够的。一个简单的常识是,在这个曾经爹爹不疼姥姥不爱的行业,谁想进就能进的菜园子,当初撒播的就算不上龙种,你如何能现在去埋怨收获了那么多跳蚤呢?而这些年来,我们经受了一轮又一轮对法官职业的空泛拔高,目睹着这个原本应该光鲜神圣的职业被揉弄得越来越苦逼,当宣传上“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地自我标榜,浑然无视内里的不堪和一线法官低迷的士气,只在意切割“绝大多数”和“极个别”时,密集的舆论闷棍和公众倒彩也许更能让人清醒。

       可以想见,在网络时代,这种“报复式曝光”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接下来的岁月里,可能还会有一些人陆续中招落马,激起一片片欢呼或哀叹,因为恐怕没有人会相信这是孤例。但我始终怀疑,在这种内部监督几乎失灵、仅靠隔墙扔砖来清算的固有格局下,我们能做的有多少?这种靠年轮更替的自我净化之路又能走多远?

       客观而论,近年来,各级法院强调分权制衡,重视道德教育,加大对违纪违法法官的查处力度,“廉政隔离墙”正越建越厚。此外,监督机制增多,检察机关的监督扩至民事、行政、执行活动中,纪检监察对法官渎职行为的监督虽然有限但在加强。不过,仅有这些,只能解决机制性的问题,如果法官群体没有耻感,就远不足以实现期待中的司法廉洁。

       经过了漫长的折磨期,对司法新政渐渐呈现出来的返本开新气象,公众大多还是有所期待的。但现实是,一边推进改革重振司法公信的进度让公众既信且疑,一边不时暴露的各种“拆烂污”事件让法官吐槽无力,如果讳疾忌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满足于表面的平静和不暴露问题,却没有大刀阔斧的内部清算与激浊扬清,这一张旧船票如何能搭上新客船经受住公众的期待和时代的敲打?在这个意义上,这一记记不时来袭的闷棍,可谓稳、准、狠,逼人正视“看上去不那么美”的现实,哪怕它敲得人神情憔悴、语音低沉。

       数个月前,当京津冀遭遇重度雾霾时,江浙沪的人们还是旁观的同情者,但在这个冬天,一直自诩着“空气质量不错”的很多地区优越感被一夜颠覆,当霾来袭,举国上下湖山黯淡几无幸免。司法之“霾”亦如是。实话实说,无需再有那么多没底气的自我感觉良好,更不要寄予出事在别处的侥幸心,守得云开见“霾”散,司法自强的风暴下,我们所有人都必将接受洗礼。

       (刊载于12月14日长江日报评论版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