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湖北政法机关信息化应用技能“大比武”举行集中汇报展演。这项历时8个月、吸引13万干警参与的活动画上句号。
“大比武”中,各战线干警大胆创新,利用云平台、大数据等新技术,为政法工作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本期视点带您走入警察办案现场,一睹“万警创新”的累累硕果--
57岁老民警玩转网络 带着平板电脑抓小偷
“六合村144号有人入户行窃!”2015年12月10日,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派出所民警陈跃利接到报警。
警情就是命令,陈跃利脚下不停,奔往案发地。冲进六合村144号私房,到4楼楼道,几个人正围着一扇窗户往外探头。看见陈跃利,一位女子报案:她刚下班进门就发现家里有个年轻人,刚偷了家里一部手机和一块手表,从4楼窗户跳出楼外不见踪影。
陈跃利从包里摸出个平板电脑,调出附近几个点的监控画面。“这小贼肯定没跑远!”他通知社区保安守住几个出入口,自己在周围几栋私房里细细搜索。半小时后,躲藏在一间麻将室的小偷束手就擒。“碰上事情,我人还没到,这200多双‘眼睛’就先到了。”陈跃利拿出平板电脑,熟练地用APP程序调取各个探头和辖区房屋人口信息图。这些资料,都来自于他独创的“微信定位法”。
六合村的私房依山而建,门牌排列混乱,给管理带来难题。陈跃利受到女儿用微信给车定位的启发,决定用微信来核实每栋房屋的具体位置。
他先下载辖区卫星地图,将8名协管员、12名安保队员加为微信好友,让他在手机上下载腾讯地图。随后,自己留在警务室,让安保队员、协管员深入村子里,每到一处房屋就共享实时位置,他便将该处房屋的门牌号在地图上标注下来。
这样,陈跃利不仅摸清了辖区“城中村”所有房屋的位置,还找出了54栋漏登的“隐藏房”,辖区房屋标注准确率达100%。这为破案打击、抢险救灾、群众办事发挥了重要作用。
接下来,入户采集人口信息时,他改变手抄的传统方法,设计了《入户信息采集表》电子稿,在手机移动办公软件中照相、录入,再传送到电脑,以往20分钟才能完成的入户采集工作,现在只需1分钟。这便是“一分钟信息采集法”,仅在洪山区推广,就节约了数十万元的经费。
目前,陈跃利将辖区人口全部采集、录入武汉市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在全市率先完成。
拉全城的哥建“微平台” 让“伪基站”不敢入境
“报告平台!我在五堰路收到疑似诈骗信息!内容如下……”
2015年12月18日上午,十堰市公安局建立的反诈骗微信群先后接到20余名的哥转来的短信诈骗信息,确认有冒充“10086”的“伪基站”自郧西县、经郧阳区进入十堰城区。
相关部门立即出动。中午,无线电侦控车在五堰路一带发现可疑车辆。在民警的配合下,一举抓获两名嫌疑人,并在车辆后备厢里查获被伪装成汽车音响系统的“伪基站”。
这是十堰警方斩获的又一起“伪基站”案件。
电信诈骗,以“伪基站”类诈骗最为突出,由于其设备的便携性和迷惑性,作案团伙每到一个地方,发送的诈骗短信多达上百万条,得手率极高。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十堰警方想出妙计,将全市8家出租车公司1000余名司机全部纳入微信群、QQ群管理,并以公安局、出租车公司、无线电管委会三方为基础,建成了“信息预警--信息反馈--流动侦测--定点抓捕”的打防“伪基站”微平台。
由于出租车的流动性,热心的司机们把收到的诈骗信息第一时间发在群内,公安机关即根据司机们提供的时间和地点,与无线电管理处密切合作,对“伪基站”诈骗第一时间出车、第一时间定位、第一时间抓捕。
微平台建立以来,已打掉“伪基站”犯罪团伙18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0名,发案从2014年的300余起下降到去年的20余起,让周边省市以“伪基站”诈骗为生的犯罪分子不敢入境。
“北京有‘朝阳群众’,我们‘十堰司机’也不示弱!”微信群中,一名出租车司机留言。
网络查控布下罗网 让“老赖”巨款浮出水面
刘某,武汉一家民营公司总经理。这6年他的日子很难熬,官司打赢了,可没讨回一分钱。被执行人吴某欠下2000多万元后,犹如人间蒸发。
6年来,当地法院从未放弃查找吴某及其财产,但苦于信息零散、手段有限,毫无进展。案件执行似乎进入了死胡同。
转机,来自该市推出的“网络查控系统”。
2015年底,武汉市中级法院与综治办、公安、房产等17家行政机关,工行、建行等23家金融企业实现了专线连接。执行员周宁足不出院,上网登录查控系统,录入吴某个人信息,页面自动生成一份财产协查通知。他轻点鼠标,几秒后,联网终端就自动接收到通知。不到半小时,各机构纷纷反馈,吴某所有账户余额一目了然,其中在平安银行新开的账户上存有1300万元,还有新买下的一处厂房、一辆轿车。
法院立即恢复执行。一个星期后,就将1300万元发还给了刘某公司。第二次强制执行,剩下的金额也如数发还。“拖了这多年,我以为没什么希望了,没想到2000多万居然全部到位了。”刘某感慨不已。“以前,为执行一个案件,法官要在多家单位往返奔波,现在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将相关信息‘一网打尽’。”武汉中院执行局人士说。
查控系统使得信息查询更加精准,办案效率极大提升。以武汉中院每月收到的10万条反馈信息为例,传统查询需要两名法官忙碌3万天,行驶200万公里。而网络查控只需1个指令,最快两分钟就有反馈结果,平均结案时间缩短20余天。
同时,全省法院已建成128个集网络查控、远程指挥、信用惩戒、网络拍卖、决策分析、监督管理、信息公开等功能于一体的执行指挥系统,形成覆盖全省、内外联动、快速反应的执行体系。截至目前,全省法院共发布失信黑名单76000多人次,8600多名“老赖”被迫现身还债,履行债务3.2亿元。
捕捉犯罪“信息痕迹” 6万元举报牵出千万元窝案
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职务犯罪“物质痕迹”越来越多地被“信息痕迹”所取代。
如何捕捉职务犯罪的电子“脚印”、电子“指纹”,提升侦查战斗力?我省检察机关积极倡导“数据强侦、信息引导侦查”,开展信息化侦查,破解查办案件难题。
2015年初,省检察院收到群众举报,反映武汉云金地公司经理陈某某向随州国土部门相关负责人王某、方某某等人行贿6万元,并附该公司承接工程相关资料的光盘一张。
虽然举报的问题只有6万元,但陈某某的公司有IT行业背景,业务覆盖省内多地且数据量大,按照传统侦查模式,要成立庞大的初查组,再各司其职、各路出击,初查费时耗力,稍有不慎,就会走漏消息,功亏一篑。
侦办机关决定一改传统的侦查方法,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来侦破此案。在信息化侦查模式下,专案组仅指派2名干警,轻点鼠标,几天之内就完成了传统模式下需2个月才能获取的材料。而后,仅用一个半月的时间,立办职务犯罪案件23人,涉案金额千万余元,案件从随州拓展到其他6个市,从土地网上交易系统延伸到土地交易、评估等领域,从国土部门拓展到金融机构,从单一贿赂案件拓展至贪渎交织的系列窝串案,充分彰显了信息化侦查的巨大威力。
记者获悉,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全省检察机关省市两级院专门成立了信息化侦查部,专司信息引导侦查工作,探索出初查数据“十必查”、关键节点建库、多组数据比对、应用大数据精准审讯等一整套信息化侦查工作长效机制。
为助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转变观念、转变模式,全省检察机关还建成了以省院为中心、各市州分院为分支的信息查询网络,内容涵盖了与职务犯罪侦查紧密相关的各类信息,还建成了9个电子证据实验室,为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
“查账利器”获国家专利 揪出2亿元隐秘账户
警方侦办经济大案时,经常发现账目错综复杂、案件走向不清晰,让办案者苦恼不已。
去年,崇阳县公安局在侦办公安部督案件“苏某非法经营案”时就发现,嫌疑人苏某的资金被转入地下钱庄的31个人头账户中。
如果利用传统侦查方法,就要调取31人银行账户,工作量大,工作周期长。一旦某些账户销户,侦查工作就会陷入困境。但是,警方使用了一套自主研发的“查账利器”,精准地查出地下钱庄的网络地址,最终发现该地址在当地各大银行对应的200余个账户。
不久,通过对其中活跃账户的人员落地追踪,抓获嫌疑人14人,冻结资金2亿元。
这套“查账利器”,系咸宁市公安侦查和信息技术专家会同银行、审计等相关部门人员,根据当前特大经济犯罪案件特征,自主研发的一套智能金融数据分析系统。其采用大数据分析挖掘、模式识别等技术,能有效追查嫌疑人资金流向,并从全局上分析案件形势。
记者了解到,“查账利器”目前已获得国家专利,并推广到我省及北京、新疆、河南等多地使用,已侦破传销、赌博、洗钱、诈骗等多类多起重大案件。
新闻背景
政法系统信息化“大比武”
2015年,省委政法委组织公、检、法、司4大系统开展信息化应用技能“大比武”,共组织比赛900余场,培训学习3000多场。作为“大比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全省公安科技信息技术创新大赛亦于近日闭幕。
“大比武”期间,各政法机关通过深度开发应用大数据,推动公共安全和大数据高度融合,省财政专门筹资3亿元,带动地方投入15亿元,打造覆盖城乡的一体化网格化平台。
我省公安系统建成了“公安云计算中心”,实现了海量信息一键式挖掘查询、一站式分析比对;法院系统全面推进“天平工程”,构建了一个数据库、两个平台、六大系统的信息化体系;检察系统建成“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2365家行政执法单位接入;监狱系统着力打造了智能化保安全的“技防网”。
链接
信息快车送律师“进”山
2014年10月,恩施市沐抚办事处营上村村民周先福在给办事处供电所做工时意外受伤,双方在赔偿金额上僵持不下。
恩施自治州山大人稀,全州2494个村居,本土法律服务从业人员不足600人。老周一直没能找到律师咨询。
2014年底,依托全州98%以上光纤进村率的优势,恩施推出“律师村民面对面交流系统”。借助网络,周先福终于和律师见上了面。经过村委会和驻村律师的反复协调,去年2月,双方当事人达成了5.5万元的赔偿意向。
在“互联网+政法”的推动下,目前,恩施已有99%的村居聘请了法律顾问,参与调处纠纷7900余起,化解信访积案878起,全州上访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6.8%和60.4%。
依托网上办事平台、微博、微信、手机App等信息化手段,我省正深入推进“律师进村,法律便民”举措,让法律服务延伸至偏远山区、田间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