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建设 > 法院文化

感悟“知命”

来源: 建始县人民法院 时间: 2012-11-28 10:27 点击量: 1205

   

日月轮转,寒暑更替,光阴飞逝。悄然间,我已鬓角染霜,“知命之年”不期而至。

孔子在与其弟子谈到自己的经历时,说“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人到了五十岁,就知道自己的命运了。这句话,我在读高中时就熟悉了,和前面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及其后的“六十而耳顺”一样,成为后人用来指代人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经典语录。如今仔细想来,如果仅仅这么理解,似乎流于肤浅,也不完全符合孔子的本意。已“知命”的我妄自揣测,孔子说这段话更想传达出这样的信息:(我)年轻时就立下志向,中年时逐渐走向成熟,而到了五十岁,就更加深知自己这生的使命了。换言之,他是借助于谈论年龄,而对弟子们阐明人生各年龄段应做的事情或者应达到的目标,以此激励他们奋进,成就人生梦想。

对于“使命和责任”这么广而深的话题,我自知才疏学浅,实在不敢触及,只是有些许的感悟罢了。

我工作在基层法院。就所在地县情而言,在省内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虽然这里依旧相对封闭落后,虽然民风依然较为淳朴,但这些年案件数量还是在不断增长,法官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也随之增大。坦然地讲,我身边的法官们都很平凡、很普通,他们没有豪壮的语言,也没有惊天的业绩。在我和他们相处时,极少听见他们说起“使命”、“责任”一类的词汇。他们思考得最多、交流得最多的是,怎样用当事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把一件件棘手的纠纷化解好;他们探讨得最多、努力得最多的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寻求到“依法办案”与“维护稳定”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他们习惯于以最通俗的言词和最质朴的举动,把“公正”这一法律精神传递给普通民众,把“和谐”这一时代理念贯穿于司法实践。有时候,他们也为不被服务对象理解而苦闷,也为不被社会公众认同而抱怨,也为不被家人朋友体谅而惆怅,甚至还为长守清贫而彷徨。但只要进入工作状态,这一切就会抛诸脑后。我想,使命和责任,早已根植于他们心中。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大意是“不得志时就专注于个人品行修养,得志时就努力使天下都能这样”。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彰显出以民族、民众、国家利益为先的博大胸襟。以我的理解,这些话都包含了使命感和责任感之意。当然,像这般圣贤先哲们的境界和高度,实非凡人所能企及,若以此要求或衡量大众,则未免太高。

对大众来说,使命和责任其实是很细小而又具体的话题。我觉得,无论我们身在何处、身处何境、身居何职、身负何责,只要我们从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就信守“在其岗,履其职,在其职,负其责”、“在其位,谋其政”,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办细每一桩实事,谋成每一项大事,就是对使命和责任的最好诠释。如果每个人或绝大数人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天下该“忧”之事必将锐减,身边可“乐”之事定会倍增。

感于“知命”,以为自勉;待到“耳顺”,无悔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