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扫黑除恶

芜湖:积极探索建设优秀法官队伍新思路

来源: 人民法院报 时间: 2015-10-28 15:55 点击量: 405

  

  优秀的法官队伍是实现司法公正、维护司法公信力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各法院积极探索建设法官队伍的新思路,通过增强理论知识、交流工作经验、强化司法实践等方法,培养了一批批理论与实践并重、审判与调研共赢的高素质法官。

  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青年法官成长导航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共有在编干警33名,青年法官就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名额。他们勤勉敬业、真诚善良,负责办理了全院90%的案件,完成了全院90%的调研工作。为了让这样一支充满青春朝气的法官队伍顺利实现从理论型、知识型团队向实践型、能力型团队的转型升级,经开区法院通过建设"青年法官之家",推广"433"模式,为青年法官迅速成长导航,推动法院事业可持续发展。

  内外锻炼,"四种意识"树形象

  2012年10月,经开区法院面向全国选调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法官。在这批新人中,不少人是第一次来到芜湖工作生活。因此,帮助青年法官尽快融入团队、熟悉芜湖本地文化特色和基层工作环境,是"青年法官之家"的首要任务。

  为了增强外来青年法官的"归属意识",经开区法院不仅提供临时宿舍、配备齐全的生活用品,还主动为他们庆祝生日,在他们生病时探视慰问,尽力让这些外来的青年法官感受到"家"的温暖。院领导定期安排走访谈心,及时了解青年法官的思想状况,传递人文关怀,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外地青年法官在芜湖安心工作生活。

  围绕青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青年法官之家"从增强"团队意识"入手,与辖区各单位互动交流,积极组织足球、篮球、羽毛球、征文、演讲、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开展郊游、踏青等户外集体体验活动,丰富青年法官的业余文化生活。其中,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特色的"道德讲堂",阅读经典著作的"读书日"等,渐渐成为最受青年法官欢迎的品牌活动。

  培养青年法官,廉洁教育当先。"青年法官之家"有针对性地开展廉洁教育活动,打造廉政文化长廊,组织廉政文化征文演讲、廉政摄影比赛,发送日常廉政短信,增强青年法官的"廉洁意识"。经开区法院从细微环节抓起,常提醒强规范,教育青年法官绷紧廉洁弦、夯实拒腐防线,不断强化自律意识,以良好的职业操守维护人民法院的形象,成功塑造了公正廉洁的典范,被经开区党工委确定为"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该院撰写的《芜湖经开区法院多措并举加强廉政建设》刊登在最高人民法院简报上,获得上级法院的肯定与好评。

  为了让青年法官更加"接地气",尽快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司法能力,"青年法官之家"要求青年法官增强"公信力意识"。结合法律"六进"活动、"双联系双优质服务"活动等,组织青年法官深入基层一线,学习了解当地群众的司法需求,在社区和企业内设立多个"法官便民联系点",开展法律咨询和维权调处服务,增强基层群众对司法干警的感情和信任。青年法官在走访基层的过程中得到业务锻炼,撰写出一批有分量的案例分析、工作通讯以及调研报告。三年来,该院青年法官在国家级、省级媒体发表各类稿件400余篇,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实践氛围。

  "薪火相传"传帮带,"三大平台"筑梦想

  青年法官的工作热情较高,但相对缺乏经验。为缩短青年法官的成长周期,使他们尽快实现独当一面,成为业务骨干,经开区法院探索出一套"薪火相传"制度,通过搭建"学习平台"、"交流平台"和"服务平台""三大平台",帮助青年法官实现职业理想。

  "导师制"是该院"学习平台"的一大特色。经过认真筛选,一批审判经验丰富、业务操作规范的资深法官成为青年干警的"业务导师",一对一直接向青年法官传授审判经验和工作方法。通过学习平台,不仅让资深法官的庭审驾驭、调解、文书制作等"拿手活"得到全面传承,良好的政治品质、敬业精神和工作作风也如春风化雨般渗透到青年法官的内心深处。在定期举行的"集中讲评会"、业务培训讲座、论文比赛、裁判文书评比等活动中,青年法官之间互相交流展示,切磋竞技;指导老师则通过庭审示范、庭审讲评、案例解析和指导点评等形式提出改进建议,进而带出了一批业务骨干。

  针对青年法官思路活、想法多的特点,该院创办了青年法官论坛,鼓励观点交锋,搭建干警之间的"交流平台"。青年法官论坛分主题发言、互动讨论、总结综述三个环节,围绕法学论题,结合审判实务中的案例,开展法律法规适用探讨,交流办案技巧,丰富审判经验。自2013年3月份论坛开坛以来,该院已分别以"青年法官如何提高自身审判业务水平"、"危险驾驶中自首的认定"、"盗窃罪中关于多次的理解"等为主题开展十余次活动,反响热烈,效果良好。

  立足岗位服务群众,是青年法官的"第一责任"。经开区法院搭建"服务平台",要求青年法官全部轮流参与窗口接待工作,帮助青年法官丰富工作阅历,积累工作经验。三年来,青年法官共接待办理诉讼事务的群众10000余人次,在给群众带来实惠和便利的同时,也提高了青年法官的沟通技巧和综合业务能力。"更加贴心地为当事人提供合理的建议,更游刃有余地与他们沟通。"这是该院领导给予青年法官最中肯的评价。

  人才建设谋长远,"三支队伍"提内功

  构建一支勇于创新创业、富有战斗力的青年人才队伍,是司法事业科学发展的动力之源。经开区法院以保障长远发展为目标,积极拓展培养渠道,打造"法官预备队"、"一线突击队"、"为民服务队"三只特色队伍,不断推动人才建设迈上新台阶。

  "青年法官缺什么,我们就要着重锻炼什么。"该院黄太华院长说。"岗位锻炼、在化解矛盾纠纷中成长,会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为培养后备法官力量,经

  开区法院采取分段培养模式来打造"法官预备队"。第一阶段夯实基础,结合个人专业特长、个人意向等,将青年法官统一安排到各业务部门,全面了解法院审判工作第一线的运作情况。第二阶段全面锻炼,对青年法官进行全面培训,分配到立案庭、审判业务庭和综合部门进行轮岗实习,以锻炼其庭审驾驭能力、调查分析能力、法律适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文书制作能力和纠纷调处能力。第三阶段强化匹配,安排青年法官承办大量不同类型的简易案件,积累审判经验,对有潜力的法官逐步安排承办少量疑难案件和新类型案件,提升业务水平,充分挖掘潜能。

  新人重培养,骨干敢重用。2015年1至7月份,该院受理案件2133件,上年同期收案1064件,同比净增1069件,同比增长100.5%;一线人均结案164件,同比增加83件。案多人少矛盾突显,该院党组结合这一实际,开创全员办案新模式,重点抓好一线青年法官的管理,组成办案"一线突击队"。"一线突击队"利用年轻人干劲足、热情高的特点,通过让青年法官早压担子、多压担子、压重担子,帮助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处理复杂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三年来,青年法官逐步挑起了审判事业的"大梁",并得到当事人的认可和尊重。辖区多家企业给经开区法院送来锦旗,称赞青年法官"勤政为民、保驾护航"。

  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经开区法院意识到要想拉近干警与群众的距离,必须自觉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让基层群众真正感受到"无情"司法的"有情"温度。2013年,该院设立了青年志愿者"为民服务队",全院青年法官全部报名参与服务队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以"给一个笑容,道一声问候,献一片爱心,送一份温暖"为宗旨,安排青年法官为当事人提供诉讼引导服务、开展普法宣传,耐心解答,细心引导。志愿者们还与辖区贫困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开展扶贫帮困活动30余次,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在辖区各项义务劳动、公益事业和大型活动中,也常常能见到"为民服务队"青年志愿者的身影。"为民服务队"的无私奉献赢得了当地群众的称赞和欢迎。

  鸠江区:审判工作与人才培养共赢

  近年来,芜湖市鸠江区人民法院强调素质强院,将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法官队伍作为法院争先进位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高校理论资源优势和法院司法资源优势,促进法学理论与审判实务相结合,共同推进实践性、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

  互派人员开讲座,扩大理论和审判实务成果转化

  为打破案多人少的"瓶颈",该院党组提出从提升法官干警业务能力上找突破口,先后邀请安徽工程大学多名法学教师走进法院,对一线法官进行专业指导,实现了法官办案效率和案件质量的双提升。为增强干警自我调节能力和抗压能力,还特邀该校心理学金艾裙教授为全院干警提供《法官职业倦怠的积极心理调适》专题辅导,系统讲解职业倦怠的类型、法官常见的心理问题、减压调适方法等知识,帮助法官把握压力治理技能,缓解法官在繁重工作下的心理压力,变压力为动力。

  同时,为进一步扩大案件审判的法律效果,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该院多名审判骨干到该校举办法制讲座。如今年毕业季,该院选派法官前往该学院对200多名应届毕业生作了一场题为《与大学生漫谈就业维权》的讲座。通过真实的案例剖析"高职诱惑陷阱"、"试用期陷阱"等十种常见的就业"陷阱",为应届毕业生提供法律咨询。

  共建教学实践基地,拓宽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方式

  为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该院与高校签约,将该院确定为安徽工程大学的"法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通过组织观摩案件庭审,选择典型案件到高校开庭审理,选派法官指导学校"模拟法庭"活动,该院先后对该校近百名法学专业本科生进行审判实务教学指导。

  同时,该院还积极承担市内法学高校实习生教育培养的社会责任,先后与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商贸学院等多家省内高校合作,建立了密切的法律人才审判实务实习指导业务关系,积极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法律实习生制度的规定》。至今,该院接收的高校实习生累计已达二百余人。

  建立研究合作机制,实现实务和理论资源共享

  该院和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活动,交流审判工作经验,分享法学学术前沿成果。该院聘请安徽工程大学优秀教师担任审判业务专家咨询员;安徽工程大学则聘请优秀法官担任兼职教师。双方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对工作中发现的司法实践或法学理论问题,共同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并形成了定期召开研讨会的机制。今年十月份,该院归纳总结了今年以来的新型疑难案件,形成议题,邀请安徽工程大学优秀法学教师参与研讨,为法官把握这些案件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撑和专业视角。

  该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与高校共建双向交流合作机制,为法律教学和审判实务的对接搭建起了便利桥梁,达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实现法院与高校的"双赢"发展。